• English
  • 加入收藏
  • 联系我们

昆明5年改造“382座城”未完成 被延時的城中村改造

       “當時買這套房子是准備用做婚房的,現在我孩子都滿周歲了,我還沒有拿到房子。”張華2010年團購了二環南路旁的某城中村改造項目,據他說,當時開發商承諾團購房將於2011年年底交房,當時開發商給出的價格5600元/平方米,他果斷交了20萬元的認籌金。可是時至今日,他依然沒有拿到房子。“很后悔,早知道不要貪小便宜,現在結婚沒有婚房,還和父母住在一起,不知道錢還能不能退回來。”張華擔心這20萬元不會就這樣打水漂了吧?

       和張華一樣,已經過去4年了,他依舊沒有見到房子的蹤影。不同的是,楊森是北市區某城中村的村民,2009年他們一家響應城中村改造的號召,搬出了居住多年的城中村,開始盼望著開發商承諾的3年后回遷新房。可是,時至2014年,雖然一直領著每月在外租房的1300元補貼,但心裡還是不踏實。“我們經常回去看看,房子還沒拆完呢,別說建新房了。我們不知道啥時候才能結束在外漂泊的日子。”說這話時,楊森有些沮喪。

       無論是張華還是楊森,都是昆明城中村改造中的人物縮影。這場持續了5年的城市變革,牽絆著無數人的心。

       5年改造“382座城”

       2008年,昆明決定對主城建成區249平方公裡范圍內的336個城中村進行改造。

       2011年,昆明發布《昆明城中村改造三年計劃白皮書(2011-2013年)》,原計劃改造的336個城中村范圍擴容,新增46個城中村被納入未來三年改造計劃,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總數就達到了382個。

       2013年已經過去,這也意味著城中村改造的五年時間已經過去,382個城中村如今究竟完成了多少?

       據風之鈴地產咨詢公司統計,截至目前,從市場上反映了解到,昆明382個城中村有229個城中村已面向市場,其中,已上市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有11個,已完成土地交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12個,已完成專項規劃的城中村改造項目61個(其中有51個有參與企業,有10個無參與企業),未通過專項規劃有參與企業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有79個,未通過專項規劃同時也無企業參與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有66個。

       這也意味著在這個五年計劃中,昆明並未完成從“382個村”到“382座城”的蛻變。

       對於昆明而言,城中村是這個城市過去5年來最大的“痛”。城中村情況復雜、推進阻力大、開發成本高、不可控因素多等等,使開發商普遍感到進村難。

       鑒於此,2012年6月,昆明市人民政府發布了《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規范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。《意見》對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項目的完成日期、90平方米以下小戶型配比、城中村動拆條件、余量回遷房的處理等多方面做了規定。這就意味著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項目的完成日期將由原來的2013年底推遲到2015年底,不同之處在於,《昆明城中村改造三年計劃白皮書(2011—2013年)》明確即到2013年底,全部382個城中村將全部拆除,並將土地整理至可上市交易。而《意見》隻明確了力爭在“十二五”末完成改造工作,但完成改造工作的衡量標准是什麼?是完成土地的整理和收儲工作,還是所有382個城中村安置房封頂斷水?該《意見》並未明確。

后續推進乏力?

       “目前有不少風投基金都瞄准了昆明城中村改造項目,他們想抄底。”昆明風之鈴市場調查研究咨詢機構CEO石遠說,在他看來風投基金對於市場的嗅覺如同禿鷹一般快准狠。而從這個層面來看,也間接說明目前涉足昆明城中村改造項目的開發商的日子並不好過。

       雲南財經大學不動產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周大研回憶,初期市場向好時,除上億元資金的實力企業之外,還有幾千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資產的企業蜂擁而入。但是,目前企業沉澱資金過多,融資渠道又收緊,騎虎難下。很多項目現在甚至沒有人敢接盤。

       在周大研看來,為什麼很多城中村改造項目無法做下去?

       (一),資金短缺。在早期城中村開發的門檻很低,政府並沒有要求開發商繳納一定的保証金,很多開發商僅僅只是有一點錢就開始介入城中村改造。由於開發商要取得土地使用權,最終必須依法參與土地的招拍挂。但在這之前,開發商要對村民的安置、拆遷、社保及回拆房建設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和相當長時間的動遷工作,如最后一棒因資金跟不上,很可能前功盡棄。

  (二),開發商算不過賬。由於部分開發商缺乏專業地、科學地、系統地研究,同時也缺乏專業的眼光,加之城中村改造此前並沒有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,每個城中村的容積率、商業比例等都不同,再加上規劃指標的設計,讓開發商算不過賬來。對此,昆明博揚企業總經理楊昆慧佐証,目前昆明的規劃調整讓很多開發商的賬算不過來,例如,容積率的調整,容積率的降低意味著可銷售面積減少,讓部分開發商的經濟賬算不過來,造成項目無法正常推進。

  (三),“過規難”導致項目擱置或延期。昆明城市規劃過於苛刻,比如,不允許設計裙樓,不允許做板樓(現階段有放鬆跡象),均衡綠化率過高等。這就讓昆明同質化的產品過高,競爭力變弱。

  (四),開發企業的團隊弱。由於早期開發商介入的門檻過低,很多開發商的專業度不夠,在選擇合作團隊或者自己本身的操盤團隊均不專業,造成項目展開的難度和開發的產品均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。

  (五),政策變動大。從2008年開始,昆明對城中村改造的政策經過了三個階段,由於政府也沒有可借鑒的經驗,摸著石頭過河,政策往往朝令夕改,雖然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,但過程極其艱難痛苦。

  謀求共贏的可能

  “對於城中村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好處。”周大研表示,特別是對於外來務工人員來說,起碼他們解決基本居住問題,雖然存在不少隱患,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看到它的好處。“合理的改造可以,但是不要大拆大建,要分區分步進行。”在周大研看來,城中村改造對城市化進程、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及地方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,城中村改造的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村民、開發企業、政府三者之間的辯証關系和利益關系。目前無論實踐上還是理論上,對城中村未來發展的前瞻性研究都不夠,大多還停留在顯性空間形態和短期利益博弈上,對隱性的二元體制下土地利用制度與資產經營模式的研究十分蒼白。城中村城改造還處於政府急功近利、開發商喜憂參半、村民患得患失的“一村一策”探索性階段,還沒有總結出一套穩妥而切實可行的辦法與制度。在這樣的前提下就全方位、大規模地實施城中村改造,未免缺乏長遠的城市發展戰略考慮。更為突出的是,城中村改造出現了擴大化的趨勢,一些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已演變成與城市舊房改造並舉的城市大躍進,引發了部分社會群體的不滿。城中村改造關乎到城市可持續發展、安定團結、國計民生等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,值得理論界、政府、開發商、被拆遷人等社會各界人士認真研究和深刻反思。楊昆慧也認為,很多介入改造的開發商看似風光其實日子並不好過,是不是應該尋求一個共贏的可能,讓城中村改造符合政府相關政策、開發商利潤、村民利益等多方利益。

  5年過去,在城中村的改造上政府總結過往,又給出了兩年的時間,在政策上也有所支持,而開發商也開始冷靜反思,尋求與品牌公司合作或將項目轉手,村民也在積極推進,用楊森的話說:“我們能做的就是勸說村裡的釘子戶,希望不要給工程延期。”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,三方都在尋求一個共贏的目標。(李亞娟)

(文章来源:春城晚报)